艺术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艺术教育 -- 正文
济宁学院2024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5-01-06        文章来源:        浏览:

2024年,济宁学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3〕5号)精神,持续完善美育教育机制、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美育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向发展,本年度艺术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现将我校2024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情况公布如下。

一、概况与成效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统领艺术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更高站位审视,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全新认识、深度深化、科学设计以及有力推进。坚持在应用型本科大学总体框架下开展艺术教育,秉持“美育浸润”的教学理念,构建“1234+”美育工作体系,推动艺术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艺术教育课程全面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在通识课程模块中增设艺术素养选修课程,作为限制性必修课程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为保证公共艺术课程修读的覆盖面,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艺术教育课程选修不低于2学分,计入学生毕业学分,作为毕业审核的必备环节。2024年度,学校共开设22门美育类相关课程,其中线下美育类公选课程有9门,选课人数累计达25000余人次。

健全艺术教育机制,提升品牌文艺活动影响力

学校构建“1234+”美育工作体系,从课程教学筑基、实践活动赋能、校园文化浸润、艺术展演提质四个方面协同推进艺术教育。2024年联合四省四校举办文化竞技类活动《论语大会》,演绎原创话剧《孔子布衣》,推荐优秀学子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创作《满江红》、《大道之行》、《红铁》等音乐、话剧、朗诵作品,多部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等国家级媒体转载报道。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部门举办的大学生技能大赛、艺术展演和省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展演梯队,成立济宁学院大学生艺术团,重点培育原创作品,强化成果转化与社会影响力。2024年度年举办了“圣地乐舞·儒风雅韵”艺术展演11场次,累计覆盖全校师生1万余人次。举办2024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礼乐嘉年华,活动涵盖孔府雅乐、制陶、雕刻、茶艺、书法、剪纸、古琴制作、绢花制作、葫芦烙画等40余项非遗(民俗)项目,吸引了周边地区89家文化企业、66个校内学生社团及台湾嘉宾、市民群众、留学生参与。

(三)强化艺术专业建设,反哺公共艺术教育

学校立足全国新文科建设,围绕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和山东地方特色的美育类专业。美术学专业完成师范认证专家现场考查,音乐学专业获得认证受理。学校2024年度获批艺术类纵向课题11余项,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获批艺术类横向课题21项,总经费1099.89万元(到账966.2万元)。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获“百名卓越人才”培育项目8项。

(四)凝聚艺术活动特色,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挥艺术教育美育功能的紧密结合,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进“杏坛雅风”美育行动计划,打造“两节两赛两会四展演”校级美育活动体系(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十佳歌手比赛、十佳主持人比赛;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孔子文化春会展演、运动会团体操展演、话剧团课展演、毕业典礼展演)。深化“传统文化+”项目,持续开展“21天读《论语》”“背《论语》游三孔”等活动,强化经典诵读与体验式学习。打造高端学术品牌“闳约杏坛·大家讲坛”全年邀请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6场;开展音乐美育大讲堂2期;构建“美”字号品牌矩阵,“艺术青年”“儒风美育”“儒韵匠心”创意市集覆盖师生2000余人次;

(五)加强美育阵地建设,改善美育办学条件

学校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设立学校美育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艺术展演与交流活动正常开展,且经费每年都有所增加。学校现有校史馆1个,美术展览馆1个,独立音乐厅1个。2024年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大学生艺体中心投入使用,使用面积超6500平米,设有多功能厅、体育馆、展览馆等美育实践场地,可容纳3000人开展艺体活动,为实施美育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举办音乐会6场,举办作品展3场;其中“向美而行”教学成果作品展在济宁市美术馆展出,社会参观人数超万人次。

(六)强化美育师资保障,凝聚美育育人合力

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专兼结合”原则,充分整合各单位教师资源,充实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成立校级研究机构文化艺术与产业研究院,推动艺术与文化建设。目前,学校有哲学美学类教师4人,美术类教师78人,音乐舞蹈类教师69人,体育类教师56人。学校加强美育教育教学的教师培训,定期组织美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海外艺术院校(如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师范人文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研修,引进国际前沿课程。

(七)数字赋能与校地资源整合,拓展美育育人资源

学校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和“5G+智慧教育”项目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构建多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投入30余万元购置在线网络课程,在展现艺术教育的活力和魅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开发线上非遗数据库,实现跨校资源共享。联合曲阜“三孔”文化资源、济宁非遗传承人等,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与项目制教学。2024年派出千余名同学参与尼山论坛、孔子文化节等志愿服务工作,推动美育成果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美育教育进乡村行动,开展“向美而行”乡村美育、建立艺术社团和乡村学校双向交流平台。在武氏祠等文物文化单位建立美育教育基地;与山东美猴文化创意集团、山东等闲谷艺术粮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美育实践基地。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举措

2024年度,学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美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美育核心课程建设不足,自编教材未实现突破;美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完善,高水平学术团队和学术影响力有待充实等。

下一步学校将大力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不断健全美育课程体系,提升美育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进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制度保障和质量监控与评价,积极推动构建“济”字号特色和优势的艺术教育体系。

  •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新区杏坛路1号
  • 联系电话:0537-3196060/3196160

Copyright (c)  济宁学院 版权所有      许可证:鲁ICP备12014410   鲁公安网备 37088102000136号